海安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海安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
发布时间:2015-11-20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以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明确“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目标,持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留下了值得铭记的铿锵“足印”:2011年,江苏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012年,我省将扶贫标准提高至年人均收入4000元;今年,全省将消除年收入4000元以下贫困人口。

主攻六大片区

先啃“最硬的骨头”

5月中旬,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淮安市宋集乡甘姜村开展“三解三促”驻村住户调研。在宋集乡政府,罗志军又一次召开了片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与市区乡村四级负责人一起商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尤其是六大重点片区的脱贫攻坚,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的工作重点,也是罗志军、李学勇等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足迹所至最频繁的热点。就以六大片区中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宿迁市西南岗地区为例,罗志军先后8次前往,明确提出“把西南岗建成江苏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和苏皖边界脱贫攻坚的示范区”。

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石梁河库区、刘老庄地区、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等六个集中连片地区,是全省扶贫攻坚中“最硬的骨头”。2013年,省委省政府将六个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行整体帮扶、连片开发。集聚帮扶资源、政策和力量,持续发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对六大重点片区帮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三件大事,我省在已有扶持政策基础上研究确定了3项新政策:省财政对六个重点片区关键工程安排项目资金6亿元,片区340个经济薄弱村每村补助60万元,扶贫开发重点县低收入人口脱贫奖补资金标准从每人1200元提高到1500元,共安排专项资金8.89亿元。

记者近日走进了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刘老庄村,20多幢高标准住宅楼依次林立,离小区不远处闽丰食用菌公司盖起了一个个现代化大棚。“仅这个项目,就带动周边400多名农民就业。”村支书朱林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兴办起江苏天元建筑有限公司,承揽市政、绿化工程,还注册成立6个合作社、1个春茂合作联社,刘老庄集体经济从负债7万多元发展到2014年的盈利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0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13800元,今年可突破15000元。

力推五方挂钩

“众人拾柴火焰高”

加大帮扶力度,资金投入是关键。我省创造性地推出五方挂钩帮扶做法,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省委农工办(省扶贫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所谓五方挂钩,就是组织省级机关部门、苏南发达市县、部省属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与苏北经济薄弱县挂钩帮扶,落实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不脱贫不脱钩。目前参与单位共246个,其中省直部门91个、苏南市县28个、省属企业73个、高校院所54个。

针对五方挂钩,省委省政府专门明确了任务要求:省直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20万元,高校科研院所不少于10万元,省属企业集团不少于100万元,苏南发达市县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有才出才,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项目出项目,引导苏南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与苏北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

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是该县经济薄弱村中出名的“硬钉子”和“老大难”。2014年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南京海关挂钩帮扶,目前175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增至26.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村干部告诉记者,脱贫主要靠三招:一是建大棚。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投入12万元,在南河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购买2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以“零租金”提供给8户低收入农户,每户可增收2万元以上。二是发“羊财”。工作队投入33万元对兴南村的强胜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建设标准化养羊基地,其中16万元作为村集体股份,2014、2015年每年返还村集体8万元、11万元用于带动44户低收入农户致富。三是整环境。工作队投入15万元,在兴南村新建垃圾池8个,购买保洁车6辆,聘请6名身体条件较好的低收入农户负责村内垃圾收集清理工作,每人月工资500元。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我省五方挂钩帮扶资金与各级财政提供的帮扶资金差不多是1:1。今年9月,省社科院发布的《江苏省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五方挂钩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着眼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我们老两口岁数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想搞养殖没本钱,又怕担风险。帮温氏集团养猪,去年在生猪行情这么差的情况下还净得1万多块!”在泗洪县峰山乡生猪养殖基地,村民张锦山告诉记者。该乡通过发放补贴,借助在当地进行生猪深加工的温氏集团,为养殖户统一建设猪舍、统一供应苗猪和饲料、统一提供养殖防疫技术、统一回收商品猪,让不少养殖户甩掉了“穷帽子”。

张锦山能够脱贫,离不开我省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精准扶贫”政策。聚焦集中连片地区和重点县,针对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实施精准扶贫,是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其主要做法之一,是对贫困户准确识别、建档立卡,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帮扶“红利”落在真正需要帮扶的人身上。

“提高扶贫精准度,首先要找准贫困对象,并针对具体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泗洪县扶贫办主任朱殿华向记者道出帮扶工作思路,该县对所有低收入户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做到村不漏组、户不漏人,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精准扶贫”的另一层内涵是:分门别类,细化帮扶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扶贫;对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户,由政府兜底,纳入农村低保。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全省各地扶贫脱困的方式可谓“千姿百态”:沛县草庙村兴建500栋高效日光能温室和120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形成长达10里的蔬菜产业带;泗洪县垫湖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带头发展“三来一加”创业项目,帮助230多名低收入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就地就业;泗阳县郝桥村108户低收入户免费领到短毛母白山羊216只,几年后存栏达1012只,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这些村所处地域、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短短几年都旧貌换新颜,有的甚至成了经济强村,究其奥秘,均离不开“精准扶贫”的辐射。

记者 邹建丰 杭春燕

实习生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