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种粮大户沈金水的2000多亩水田插秧基本结束,不过他一点也没感到轻松。今年他种的小麦因赤霉病和连续阴雨,亩产不到300斤,还全是等外麦。这些麦子还都在仓库里,经纪人开出的价格是每斤7毛多。不算土地流转费,按照这个价格,老沈种的这一季小麦每亩亏损近300元。按照土地流转协议,6月底应该交流转费了,总共是160多万元,可是老沈实在凑不齐这笔钱。
除了尽快把麦子卖掉,老沈想到或许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一些赔付。他流转的2000多亩耕地中,有1700亩参加了农业保险的。麦子快收时他保了险,保险公司和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来看了;麦子收获时他又请有关人员察看了受损情况。6月27日,他给保险公司打了电话,问受损的麦子每亩能赔付多少,对方答复说每亩大概只能赔付二三十元。这让老沈十分失望。根据老沈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拨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负责和凤镇农业保险赔付的张姓工作人员,他对记者证实,如果夏粮损失严重,每亩可赔付100元左右;损失较轻的,只能赔付二三十元。“农业保险保的是物化成本,就是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他说,至于老沈的麦子出现质量问题、价格卖不上去,这不属于赔付范围。
跟老沈一样遇到保险理赔困惑的农民不在少数。溧阳市委农工办负责农业保险的陈印平告诉记者,全市有12万亩小麦因病虫害和天气原因减产严重。该市南渡镇庆丰村农民潘雪英去年6月流转500多亩土地种粮,下半年一季稻子因为天气原因减产,她就亏损了一点,因亏损不是太大,她就没报险,但今年的麦子就不同了,亩产只有320斤,而正常年份溧阳的小麦产量能达700斤;更要命的是所有麦子都是等外麦,以每斤7毛的价格卖给了经纪人,她算了一下,一季麦子每亩要亏200多元。4月底的时候,眼看麦子出现比较严重的赤霉病,她报了险,保险公司和市植保站工作人员一起来了,当时估计产量受损30%左右。不过,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赤霉病蔓延很快,最后的结果是减产接近50%,且质量出现严重问题。6月28日上午,潘雪英去了一趟保险公司,询问理赔进展,保险公司告诉她,正与农林局商量,理赔的额度还没有最后定。潘雪英觉得,理赔金额应该按照最后受损情况决定,否则农民的损失还是很大。
溧阳市农林局植保站副站长史志刚告诉记者,他今年参与过100多个种粮大户小麦理赔定损,具体负责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鉴定。鉴定过程中,会选取不同田块的麦穗,对每个麦穗进行产量分级,然后得出平均受损数额。产量减少10%的为一级,二级为减产20%,以下级别依此类推,最高的十级即完全绝收,保险赔付为每亩400元。他参与的定损田块基本上减产20%—30%左右,赔付标准每亩80—120元之间。但是,由于定损是在某一时段,确实不能代表最后收获时的产量。尤其今年苏南地区小麦成熟时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农民无法收割,导致麦子发芽,不仅影响产量,也影响质量。他也觉得,最后理赔时,应该尽量按照农民实际损失赔付。
问题是,怎么确定农民实际损失是多少呢?史志刚说,市植保站总共只有6个人,今年报损的田块很多,根本忙不过来,种植面积小的农户报损只能让镇、村派人察看了。“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植保,配合保险公司定损是尽义务。”他说,光是在报损的田块鉴定一次,人手就不够,确定农民最后的受损程度就更不大可能了。他认为,应该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中介机构定损并确定赔付金额。农业保险不同于普通商业保险,查勘理赔很复杂,很多农村地处偏远,而且点多面广,一旦出现灾情,想要一家一户地核灾定损,工作量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专业和负责的协保员,很可能出现农民不认同赔付数额的问题。
省农委宣教中心主任徐继东说,农业保险的核心就是理赔。目前,参保易、理赔难的现象是存在的,根源在于损失核定缺乏标准。我省农业保险起步较早、覆盖较广,但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中介组织培育也尚未启动,理赔认定还不够科学。前几年风调雨顺,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基本不存在保险理赔问题,今年我省部分地区夏粮减产、质量下降,理赔认定问题就凸现了,而这正是规范农业保险赔付的好时机。“在保险公司和农民出现较多争议时,如何让理赔公平公正,关系到农业保险业务可否持续、能否健康发展。”他说。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