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海安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绿水青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6-07-14     浏览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浙江省丽水市全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余向东蒋文龙朱海洋王艳

    丽水的美,美在山水清纯、风雅古朴,美在开合有度、不事虚张;城市乡村处处弥漫着江南韵味。梅雨时节,记者穿行在“浙江绿谷”,感受细雨浸润中的柔美,感受生态精品农业的魅力,感受“改革的雨点”对这片土地的敲击。

    丽水市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被誉为浙江省生态屏障。相对而言,丽水属于发达省份的后发地区,是全面小康路上的积极追赶者,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增长幅度已连续7年列浙江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曾8次印在丽水市的秀山丽水间。丽水的干部群众深深记得他对这片土地的厚爱,以及寄予的厚望。从浙江省2006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到生态理念提升到国家发展理念的高度,丽水人民时时牢记保护青山绿水、又加快建设金山银山的责任。

    丽水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子怎么走?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最关注两件事:一是留住好山好水,保护好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二是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要尽快赶上来。

    “立足于美丽山水,在绿色化的底板上,实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三产’联动发展,走自己的路,走出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历届丽水市委、市政府班子,延续着一条明晰思路。

    今年初到任的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曾在省农业厅厅长的岗位工作5年,对丽水市情有自己独到见解。在他看来,“三产”布局中,农业是基础,并将其定位于“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对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者结合的追求中,农村是基础;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农民是关键,要让农民参与、融入到各个产业中去。

    丽水市农村综合改革,紧紧扣住了“政策导向、大局统揽、全域推进、上下联动、突出特色”的实施方略;在产权制度、金融惠农、农旅融合、扶贫搬迁、现代农业的改革发展上开展创新探索;是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联合、融合,是“连续剧”,是“组合拳”。

    以“六权”改革为重点的全域确权,被称之为兜底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从产权取得突破,抓住了核心要件

    在龙泉市林权管理中心,记者看到编号(2013)第001号的《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书》。证书上内容包括:出让方“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陈仲信等10户农民”,受让方“浙江好地方农业有限公司”,流转面积282亩,还注明流转用途、流转期限、金额、林地四至范围等等内容,盖有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的红色印章。

    这本证书,曾在厉以宁教授的手上打开合上、合上打开。2013年11月,他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家来此调研时,告诉当地官员:为什么我来丽水、来龙泉,因为你们的改革触及了产权,改得彻底,流转得规范。

    丽水“林改”起始于2006年,围绕“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的目标,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十年“林改”下来,改革成果如花果盈枝。龙泉市开创了“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林业一本图、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林地信托、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五项全国林改先河,破解了一系列全国性难题。

    对比2005年和2015年,龙泉市森林年采伐量从52.6万立方米下降到27.4万立方米,下降近48%;森林蓄积量达到1883万立方米,净增64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4.2%,净增6.1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从15.5亿元增加到63.4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从1815元增加到7915元,十年翻两番。

    对于丽水山区的农民来说,户均几十亩上百亩的林地,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但是由于家庭承包的林地分散,一山多主或一主多山,流转难,贷款难,无法形成规模经营,青山绿水就变不成金山银山。

    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村委会主任郑自友告诉记者:“原来的林地流转,就是相互之间写个字条,说变就变,缺乏保障。加上林产经营周期较长,没几个人敢搞。”

    而现在,郑自友现在可以放手大干了。由他创办的“香榧与茶叶合作社”,拢共流转经营2000多亩,多渠道贷款300多万元。“拿1000多亩的香榧种植来说,每亩30株,盛果期每株可收入上万元,这个账好算。”郑自友相当乐观。

    国家林业局的领导说过“全国林改看浙江,浙江林改看丽水”。丽水的做法,包括两权分离、规范流转、抵押贷款、合作担保、风险防控、数字管理等等。落在字面上的经验总结,掂起来不重,其实改革的过程,不亚于战争年代攻下一座座山头。

 

 

    “林改”的成功,为农村综合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4年4月,新一轮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丽水市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对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利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权在内的“六权”改革整体推进。

    以前,对蕴含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上的“六权”,虽然多数承包到户或是归属农户的私产,但是产权归属不完整、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大量存在;有些集体资产深陷“人人所有、人人无份”的困境。尤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因为土地权属的缺位和冲突,造成的农民权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必须“还权赋能”,既维护农民的财产权益、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又把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激活。

    丽水首先抓住“分权、确权”,委托专业的测绘单位,对承包地、林地、山塘水库、宅基地等面积精确丈量,再录入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确权登记后予以发证;针对未发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山林等实物性资产,则以股权形式,量化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

    大量数字,支撑着改革的成果。比如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完成2727个行政村,完成率100%;宅基地完成调查数61.3万宗,因不同程度存在违章现象,累计发证44.3万本,符合登记条件发证率90%以上,并实现与不动产登记无缝对接;土地确权登记在全省3年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两年完成,进度领跑全省,松阳、遂昌、莲都、景宁等县区完成率达80%以上,今年底全市可基本完成。

    产权主体明晰后,更重要的一环在于“赋权活权”。丽水市按照“依法公开、自愿有偿、规范操作、有效监管”的原则,促进产权进入市场流转交易。已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交易范围包括六类农村产权。

    领导小组组长、丽水市市长朱晨认为,“全域确权”这个一揽子改革,也叫“兜底改革”,是所有改革的基础。

    啃下金融改革这块“硬骨头”,真正实现城乡普惠、产业普惠、经营主体普惠,才能下活综合改革“一盘棋”

    “六权”活起来之后,金融活水要流动起来、资本要“上山进村”,否则资产无法盘活,资源无法增值。盘活资源的“另一把钥匙”,在于金融改革的全面跟进。朱晨说:“产权改革与金融改革联动,形成螺旋互进,才能达到产业发展、兴业富民的目标。”

    “产权改革+金融改革=兴产富民”,算作丽水综合改革的一个公式。农村金融改革要破解“两大两难”,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改革的目的,要让农民贷款不再难,金融机构敢贷款,还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等等。

    2012年,丽水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提出“四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实现农村基本产权可抵押、可融资,最大限度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几年下来,按照《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推进,“四个最大限度”不断突破限度。

    截至2015年底,丽水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土地经营流转权证、林权流转权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16.83万笔、202亿元,余额82.77亿元。其中全市累计发放林地抵押贷款138.8亿元,贷款余额48.5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占全国总量的近1/10。

    土地与林地流转,形成一定规模化经营,对金融机构来说,“抵押贷款”操作起来相对少一些后顾之忧,执行国家金融支农的政策就能少打折扣。遂昌县各家银行机构,有10家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9家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6家开办土地流转经营权贷款业务。

    丽水市金融办副主任金雄鸥说:“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必然要考虑贷款效益和贷款风险。”

    为保障金融资产良性运行,丽水市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各级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公司、村集体和农户等,为之共同努力,实现多方力量的整合,在银行、担保组织、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金融改革能否成功,关键点就在这里。

    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明亮介绍,通过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四级联创,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同步给予贷款授信。截至今年3月,全市评定信用农户41.4万户,其中36.4万信用农户累计获得贷款近400亿元。

    大银行办不了的事情,需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来补充。丽水市已设有9家村镇银行、17家小额贷款公司、408个村级资金互助会,并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设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通过细水长流式的微灌滴灌、“撒胡椒面”式的全覆盖,让广大农户真正受益于的金融支农。

    在龙泉市竹垟畲族自治乡,党委书记李建平向记者介绍资金互助联合会的特点:小额、灵活、方便,真正用在农户发展生产上。这个乡农民普遍种植木耳或经营来料加工,季节性小额生产资金短缺,过去主要依靠“不规范的民间借贷”。现在呢?浙江省委农办支持竹垟“整乡推进资金互助试点”,为10个村各注入扶贫资金20万元循环滚动使用,启动资金互助会,普通农户以1000元1股入会;乡里成立全省第一个基金互助联合会,负责对村级资金互助会进行资金调剂。全乡共有入会会员952户,包括通过赠股等形式入会的131个贫困户。李建平称“每户1年内可分多期借款,限额1.5万元到3万元,却解决了大问题,为全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景宁县专向低收入农户推出的“政银保”产品,由政府贴息并出资投保,再由保险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累计发放贷款3亿多元,惠及6600余农户。县农办副主任梅根金说:“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小额贷款,量小面大风险高,商业银行不愿意干,由政府主导金融扶贫,就显得十分必要。”

    截至2015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817.6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4.37%;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62亿元,同比增长26%。尤其值得一提,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不良率仅为0.17%,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信贷客户资源。

    这组数字表明,“普惠制难题”可以找到答案。金融改革这块“硬骨头”,只要下足功夫还是啃得下来。

    丽水市初步疏通了“三农”贷款的渠道,就像是流淌在秀山丽水间的道道活水,宽窄缓急,运行安全,滋润着农田,灌溉着沃野,也浇灌了万千农民的心田。

    走生态精品农业之路,让现代农业的差异化探索别有风景。“丽水山耕”等区域公用品牌与电子商务,大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提起现代农业,人们想到沃野千里,想到联合收割机,想到高标准的设施化农场。但是丽水的实践,赋予现代农业新的内容,体现出差异化探索、个性化道路,有别样风景。

    史济锡看来,山地农业的精华,在于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绿色安全,适度规模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的现状短期内难以一下子改变,那么借助于现代营销手段,也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集约发展。

    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淑女说得更加直接:“一定要尊重和利用这里的天赐和天赋。”

    2014年3月,丽水市政府委托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就丽水市农业开展品牌战略规划研究。当年9月规划编制完成并付诸实施,其核心内容提出,在全市范围内主打“丽水山耕”区域品牌。中心主任胡晓云建议,尽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农业品牌化格局。

    “丽水山耕”的出炉,立即让人眼前一亮,内涵丰富,广为认可。所谓品牌,包括响亮的牌子、信得过的品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战略规划”中,当然还有一整套让它“广为推广,广为传播”的具体办法。用区域品牌,把小而散的生产模式,通过销售端连接起来,扬区域美名,扩区域规模。

    以“丽水山耕”为“母品牌”,以加盟企业的产品品牌为“子品牌”,形成“母子品牌”矩阵,形成“政企合力、市县联手、共闯市场”的多途径市场营销格局。短短一年多来,丽水市已有170家企业加盟,涉及9大农业主导产业,销售额达十几亿元,平均溢价30%以上。

    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认为,“丽水山耕”既有政府背书的权威性,又有行业约束力,不失市场主体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供给侧改革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三农部部长顾益康评价:“这个区域公用品牌,就像供给侧改革渔网上的总绳,总绳一牵,带动整张网,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同样的,“丽水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十年前开始谋划,2011年正式启动运作。目前全市55万亩茶园面积、3.2万吨茶叶年产量中,香茶品牌约占有70%份额。尤其是松阳、遂昌等地的高山绿茶,经半烘半炒工艺加工,清香中带着火香,真道是“好山好水出好茶,浙江绿茶丽水香”。

    年届六旬的梅献山,一辈子结结实实献给了青山。1973年上山种茶,现在经营着莲都区仙渡乡2180亩的大拇山茶场。他信奉“要出好产品必须先养地”,年复一年使用生态肥养地,让茶山硬土变软土、黄土变黑土。老梅觉得,虽然他的“梅峰牌”茶叶已经小有名气,还是纳入“丽水香茶”比较有好处。

    走在遂昌县城的街头,精品农业专卖店、特色农产品超市比比皆是。进到店内,发现这些店铺都是“线上线下两头忙”,更为繁忙的业务来自于网上销售。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电子商务强县创建先行县”,遂昌“赶街”模式堪称农村电商成功典范。

    从网上渠道,把优质精品流转集中起来,如区域公用品牌一样,发挥着统筹的功能。丽水市电子商务网店近万家,从业人员近2.5万人。2015年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60多亿元,其中网上农产品销售额23.41亿元,同比增长42%。

    用品牌化、电商化,去倒推标准化、生态化,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四化融合”的路子已不可逆转。按照“生态化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的四化要求,已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企业与合作社203家、示范家庭农场870家,培育了茶叶、食用菌、高效笋竹林3个百亿级产业。农业增加值增幅连续6年居全省第二。

    好产品要靠好师傅,“丽水农师”中的缙云烧饼师傅、云和师傅、松阳茶师、景宁畲乡月嫂等品牌,早已美名传扬。这几年7万多人通过“1+X”模式培训,即“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培训,增强了在境内及外出创业能力。

    丽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市扶贫办)主任李炀德说,山区农民致富的“老三宝”是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现在加上个“新三宝”,精品农业与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农家乐民宿。产业拓展了,增收的路子也更宽了。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丽水市供销社系统正在力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助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小而美的民宿经济”落户山山水水,全域旅游、农旅融合让农业借梯登高,让农产品华丽转化为旅游地商品,让田园风光与农产品共同升值

    不到丽水,不知中国乡村之美。

    丽水市的绿色版图上,诸如长汀沙滩、缙云花海、青田侨乡、景宁畲乡,云和梯田、松阳古村、乡村绿道、十里云河、古堰画乡,乡村景点遍布,灿若地上银河。或根植于农耕文明脱胎而出,或依附于田园风光自然天成,或寄情于乡风民俗匠心独运。

    丽水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些年头了。深山藏美玉,花香蝶自来,“中国长寿之乡”“气候养生之乡”吸引着大批外来者小住或栖居。休闲业态已从最初的“农家乐”,延伸到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升级为全产融合、全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模式。

    全域旅游、农旅融合,组合出“以小博大、以小见大、以小积大”的集群优势。1.73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氧吧,处处都有静享安乐、吃住舒适的乡村民宿。

    拿“云和梯田”来说,这是最早开垦于唐代,集古人智慧与力量、生存与追求的农耕杰作。在落差较大的山坡上,取石块和黏土垒造梯田,把山地变成水田,层层叠叠,曲线曼妙;巧妙配置引排水系统,上千年不塌不垮。不能不说,这是镌刻在大山里的最美雕塑、不朽诗篇。

    它集聚“森林、梯田、村庄、河流”垂直镶嵌的自然美景,它拥有千年、千米、千层“三千梯田”的形象广告,它展示“春飘条条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砌块块白玉”的四季景色。总之,美不胜收。

    然而,现在的中国最美梯田、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云和梯田”,原来就叫“山垅田”,没有名称,更没有名气,埋没于深山郊野。

    2009年,云和县委县政府从打造云和梯田着手,开始大抓乡村旅游。当时有人不解,说“城里来的领导,没见过山垄田,感觉什么都新鲜”。

    “当时那个话也是对的,丽水处处有美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任淑女现在回忆说,对云和梯田所谓的“发现、打造、挖掘”,首先是通路,让游客进得来;其次是搭建一些方便观景与拍摄的平台;再就是引资筑巢、投建改建一批乡村民居,让游客吃得香甜、住得舒适。当然了,本来没有传说,来的人多了便有了传说,关于爱情的,比如云上五天,还有历史和底蕴挖掘,于是有了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千个游客的眼中,会有一千种民居的样子。云和梯田的山顶木屋与山下“摄影者公社”,各有意趣。

    丽水市农办编辑一本叫《休闲乡村》的刊物,现在增编《丽水山居》画刊,经其介绍的每一处“小而美民居”,都叫人神往。记者采访期间,作为体验也曾夜宿民居,那种听涛赏月、闻香识鸟、廊桥踱步、炊烟萦绕的感觉,摸得到乡愁,触动到心田。

    史济锡的胸襟里,不单单希望游客记住丽水、爱上丽水,更希望经营“丽水山居”的农户把“卖山头”“卖生态”与“卖山货”结合起来,让丽水农产品成为旅游地商品,成为游客感知丽水、印象丽水、牵挂丽水、分享丽水的重要载体,多收获一些实惠,实现主客共赢,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

    田园风光升值,一部分是通过游客消费与购买农产品实现的。乡村旅游升温,让农业借梯登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民宿经济才能做大。

    在遂昌县高坪乡“农旅合一”基地,记者看到5000亩的高山稻米、油茶、蔬菜水果、蓝莓、荷花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精品采买等吸引着众多游客。该乡6个行政村的148家农户加入了农家乐协会,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

    丽水市农家乐民宿经营户近3000户,从业者3.7万人,挂牌的乡村休闲旅游村点437个。去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1700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超20亿元,连续3年递增35%以上。

    云和县赤石乡“小木屋”项目的投资商练巧忠告诉记者,全乡6300多人,除去外出务工创业者,留在乡土的不到2000人。围绕“特色休闲养生小镇”建设,把旅游项目搞好了,有很多附加产业和附加值,大家都有事干。“周末经济将会是未来的常态经济,家乡情怀加上投资诱惑,使我把多年的资金积累全投在这里了。”

    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融合,落脚于“扶贫扶人”的根本目标。“小县大城”的实践,也落脚于“人的城镇化”

    产权制度改革是“牛鼻子”,金融改革是“推进器”,但归根到底,人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丽水市农村综合改革的全域推进,落脚点在于创造美好生活,尤其没有忽视贫困人口、低收入农户群体。近五年来投入近59亿元,完成十多万农民异地搬迁,对城市化率年均贡献近1个百分点。

    作为典型山区,丽水有1.5万个自然村高度散落,三成村子竟不足10户,大部分低收入农户都集中在高山、远山和库区,资源要素的共享率十分低下。这部分农民如何脱贫,送钱送物、修路修桥,都只能暂解燃眉之急,难以改贫困面貌,最佳的出路就是“下山”。

    9个所辖县市区中,云和县陆地面积最小,168个行政村,人口仅有11万多。2001年云和县提出“小县大城”战略,引导农民下山进城,向28平方公里的县城盆地集聚。

    通过十多年“蚂蚁搬家”般不懈努力,云和先后建成了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近3.5万农民。整个丽水市,2000年以来共搬迁农民34.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约15%;其中2008以来,整村搬迁1678个自然村。力度相当之大。

    异地搬迁与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进城后,留在农村的资源怎么办?就业、生活在城市,但户籍和根基却在农村,“半城市化”的现象,怎么解?“看得见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见”的社会管理缺位现象,怎么补?

    云和县副县长叶晓伟说:“我们的改革设计与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合拍,不合拍就要做工作、消除阻力,或者换个思路。政府先退一步,不能叫群众先让步。”

    长期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利益关系,必须做出调整;城乡二元利益结构,必须打破;扶贫搬迁,必须与农村产权、教育、医疗、社保等其他改革配套进行。云和县的经验做法,在于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融合,更受益于产权制度改革等打下的良好基础。

    丽水市农办扶贫开发处处长黄显宗分析,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的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这是户改的先决条件。农民进城后“不脱旧衣服”,即仍享有农村产权和选举权等,同时“再穿新衣服”,即无差异地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和待遇。

    记者在云和县安溪乡下武村采访时,村民争抢着表述“两件衣服”的好处:村里所有资产量化成股权了,户户人人分享;我们有的去县城玩具厂打工,有的在村长家办的养鸡场做工,也有自己经营农家乐的;还从建在村里的水电站分红。

    目前,云和县有74%的人口、92.5%的学生、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小县大城”已成为现实。2014年12月15日,云和正式将全县户口统一转换为“居民户口”。

    2013年,丽水市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扶贫改革试验区”之后,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加快推进,大扶贫格局正在完善。同时一些更为实惠的举措,也精准地落实到贫困户头上。

    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农民蓝葱和告诉记者,从深山里搬出后,有过担心;凭着连续两年的免息贷款,悉心经营香菇大棚,越来越有经验,种植规模也在扩大,去年赚了6万多元,是过去收入的好几倍。“嘿嘿!不再是贫困户了,现在一切都比过去好。”

    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说:“通过颁发社员证、股权证,我们使农民的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一方面,在产权活化中,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为农村输血造血;另一方面,通过产权固化,让农民进城无后顾之忧,而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