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委党校调查研究中心与本报最近联合就农业发展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问卷调查对象为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乡镇长进修班和乡镇人大主任进修班等3个班次的210名学员。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96.2%。本次调查对象均衡覆盖苏南(39%)、苏中(占28%)和苏北(占32%)三大区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报将分上下篇对调查进行报道。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期,而补齐小康短板的难点、重点、痛点都在农村,如何啃下“硬骨头”,确保如期实现目标?省委党校调查研究中心与本报近日联合展开《江苏摆脱农业发展困局、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问卷调查显示,破解农业发展困局,需要补齐工农协调、提高效益、完善社会组织等多块短板。
找准重点:推动工农协调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在问卷提供的多个选项中,54%的学员认为是工业,39%的学员认为是农业,27%的学员认为是第三产业。调查组分析认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工业化初期,工业就开始反哺农业,工农协调发展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乡镇农业发展未来主要依靠什么?选项居前的为“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企业”(58%)、“发展农村集体经济”(57%)。调查组认为,“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在基层政府中已基本消失,依靠自身和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经济成为乡镇干部的普遍共识。
专家指出,江苏应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上多做文章、多挖潜力,这是提升农村地区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对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可以发展租赁经济,包括闲置厂房办公用房、集体水面等;对于有交通优势的村,可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商业街发展商贸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丰富村民致富渠道;对于种养业有特色的村,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破解短板:加大投入提高技术
乡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68%的学员选择了“土地产出效益低下”,选择“技术人才缺乏”的同样有68%,关注度集中,认为“劳动力短缺”的占23%。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又是什么?71%的学员选择了“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由此可见,我省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提升空间,关键是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技术投入。
调查组分析认为,当前,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过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转的规模。目前,我省农村土地流转费用平均为1000元/亩·年,如果没有政府扶持,种植大户无利可图。其实,规模经营并不只有流转土地一个途径,可以建立土地流转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机制。比如“土地托管”,既能避免大户因流转费用过高而放弃种地,又能保证农田产出水平提升、农民增加收入。
调查组与部分学员举行了座谈,他们认为,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不足,关键不是技术短缺,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当前,应加大农业科技部门、农业产业化单位的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消费反馈的双向衔接机制。同时,注重科研创新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提高各环节、各板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选好载体:做优做强农村合作社
当前乡镇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59%的学员选择了“农民合作组织不完善”,选择“农村融资问题”的占37%。可见,农民合作组织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日本、韩国的此类经验可以借鉴。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各类农民合作社纷纷成立,真正运转良好的不到10%。农民合作社虽然是经济组织,承担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但由于集聚了一批农民群体,对凝聚村民合力、引导社会共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做优做强农村合作社,非常有必要。
农村合作社如何更好地发展?调查组建议,上级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合作社,既增强其引导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提升其完善社会服务的能力。目前,部分经济薄弱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的部分农村,不仅是村民年均收入还未达到全省新的脱贫攻坚目标,集体经济收入也在达标线以下,脱贫攻坚的任务很艰巨。建议在资金、项目、人才上,对农村合作社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其做出特色,形成持续运作的能力。
特约通讯员 苏效文
本报记者 黄伟 王晓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