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局限
一是目前部分乡村人口不足。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比2020年同期提高了40.71%。部分乡村青壮年人口不足,乡村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后劲和补充。
二是开放大学教育供给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开放大学和各省市及其分支机构的教育体系分布在业务指导上属于纵向领导关系。开放大学扮演着设计、指导、创新和决策角色,各省市及其分支机构,是单线向下的传输,“自上而下”的教育供给方式,与农民朋友的个性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是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主体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涉及多主体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促进乡村人才的发展和振兴,需要从关联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推进主体入手,厘清关系和逻辑,为相关主体的发力提供理论支持。各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背景、地域习俗等各有不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模式和方法。
开放大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索
一是产教协同融合,实现产学共赢发展。《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根据行业继续教育的需要和可能,与相关主管部门、企业展开合作,成立行业或企业学院。通过这些方式,为各级开放大学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榜样和典范。各级开放大学聚焦于“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途径,将教学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人才“就近就地”就业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二是完善基层开放教育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开放教育,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是完善整个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最重要的举措。首先,大力进行乡镇开放教育改革,可先进行建设试点,下拨专项资金,下放办学权。开放大学体系内外同时发力,提高乡镇开放教育活力。其次,实行教育跨界融合发展,可与地方的高职、中职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形成开放教育体系共同体。再次,发展三级办学辐射乡村教育,将开放教育下放到田间地头,开发适合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深度融合开放教育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开放教育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首先,云计算可实现资源的上下双向共建共享,增加农村特色资源向其他乡村的流动;其次,大数据可对农民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跟踪、综合分析,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库和体系,便于精细化教育管理;再次,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解决了远程教育无法克服的问题,使农民的学习体验感更强,学习效果更好。
四是培养一支爱农、懂农、助农的乡村教师队伍。首先,要扩大和充实乡村教师队伍,要解放思想,拓宽教师的来源途径和渠道;其次,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和体制,积极引导开放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教师体验真实生活,提高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是进一步推进各类计划和项目建设。我国的开放教育是系统性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体制,有利于在国家政策统一协调下实施各类计划和重大项目。教育部制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后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都在逐步加强。江苏开放大学实施的“千名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都极大发挥了系统办学优势,深入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落地,为各类计划和项目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