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美乡村必须注重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一定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农村文明发展道路。要以产业为根基,在县乡层面统筹布局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乡村新兴产业,建立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以就业为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政策和服务保障,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地就近就业宜业。要以规划为引领,系统谋划和构建全域特色空间体系,强化规划设计引领,立足高水平,瞄准现代化,对标对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要通过物理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营造和谐有序、景观优美、生态绿色的美丽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特色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方式方法,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工程;要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强化区域空间特色塑造,着力优化完善区域空间治理,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现其美的美丽江苏区域空间格局。
建设和美乡村必须注重塑形铸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在加强建设硬实力的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观念的形成等软实力的建设。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继续探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富于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依托村规民约、评比等村民自治办法,让村民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建设和美乡村必须注重传统“和美”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美”元素。家“和”万事兴的家庭伦理观、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态观、男耕女织和春华秋实的产业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乡风、小康大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追求、祈福平顺安康的建筑设计、村落选址的风水景观等都表征了传统乡村追求“和合文化”精神与“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要深入挖掘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优秀传统观念、技艺和文化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对接当代需求开展产业融合,在发展中大放异彩。要切实维护自然山水和人居风貌,坚持艺术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还可以以艺化人、以艺兴村,带动乡村产业融合,特别是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必须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形成合力。要健全党委书记负主责、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农村工作统筹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和公众协同推进机制,增强价值认同,凝聚整体合力。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让广大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让农民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者,共享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成果